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近期舉辦了《中國對日外交戰略思想與實踐》研討會。與會專家就當前國際及地區局勢、中國國際戰略和日趨改善的中日關系進行了熱烈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在會上發言,總結了從2012年到今天的中國對日外交實踐的四個特點。
第一,主動進取,積極作為。和此前的外交國際戰略相比,中國無論在秩序構建還是全球治理方面,都在建設性參與。
第二,堅持原則、捍衛利益。十八大以后在維護中日關系政治基礎方面,我國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讓步,更多采取的是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式。
第三,以我為主,因勢利導。比如2017年以來中日關系的改善,中國對日本外交要符合中國現階段自己的核心戰略目標。
第四,深化合作,追求共贏。為了中日兩國的根本利益需求,必須朝著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理性友好、穩定合作的新型國家關系方向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也在研討會上發言,談到了今后中國的對日外交戰略和實踐的政策定位和基本原則。
總理訪日之后,中日關系再起航。我認為今后中國的對日外交戰略和實踐有以下政策定位和基本原則。
一、歷史認識問題。正視過去歷史,在分清是非的前提下向前看。友好合作不是無原則的,不應該順從對方的歷史觀。
二、釣魚島主權爭端等海洋問題。海空聯絡機制落實有助于東海走向和平合作之海,中國的原則是明確和一貫的,即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希望日本與中國相向而行,共同尋找解決爭議的有效辦法。
三、經貿、環保、養老、高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中日應該通過增強政治互信,遵從合理的國際規則和慣例,積極推動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進程,把惡性競爭轉變為良性競合。
研討會結束后,中國網記者就如何評價公共外交在對日外交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今后對日公共外交如何開展采訪了高洪。
高洪表示,公共外交,顧名思義,就是一國政府為了提升國家形象和影響力,讓對象國的國民接納認可自己國家的外交理念所作的努力,也是外交政策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這個方面來說,中日兩國間公共外交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少是從戰后開始就存在了。我們平時經常可以聽到的“以民促官”,即通過民間的力量促進兩國政府關系的發展,這也是一定意義上的“民間外交”。同時,在中日兩國邦交正?;詠?,兩國間結成了許多姐妹城市,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民間交流,這種努力也可以理解為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環。
「中國網日本語版(チャイナネット)」2018年6月21日